告別“高污染、高能耗”,水泥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有了“無錫樣板”
2025-10-09
0次
在國家“雙碳”戰略目標引領和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,水泥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。江蘇宜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宜城南方)立足無錫宜興,將“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”融入企業發展血脈,率先實施產能減量置換整合,讓傳統水泥生產告別“高污染、高能耗”固有模式,打造出一條清潔化、智能化、低碳化的現代化生產線,為全國水泥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無錫經驗”和標桿示范。
高效改造:實現全鏈條管控
為優化區域布局、踐行綠色發展,宜城南方于“十三五”期間“整合重拳”,通過減量置換模式,關停整合4條老生產線,投資16.7億元在無錫宜興楊巷鎮綠色建材產業園,高起點、高標準打造了一條占地約271畝、產能7000噸/天的新型節能環保水泥熟料生產線,實現了綠色基因的全面重塑。
項目錨定“集約、高端、智能、環保”目標,配套13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“吃干榨凈”廢棄熱能;采用“低氮燃燒+精準SNCR+SCR聯合脫硝與濕法脫硫系統”實現深度減排,并前瞻預留協同處置與替代燃料系統空間布局循環經濟。
實現有組織、無組織、清潔運輸全鏈條管控,項目的超低排放改造成為亮點。
圍繞有組織排放極限管控,生產線窯尾煙氣采用“低氮燃燒+精準SNCR+SCR聯合脫硝系統+布袋除塵+濕法脫硫”工藝,實現超低排放核心指標全面優于國家標準,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。
在無組織排放系統治理方面,生產線構建全封閉輸送體系,通過廊道連接生產車間及各儲庫,杜絕人工裝車與物料轉運粉塵外溢;對石灰石、輔料及原煤預均化堆棚實施“網架全封閉+噴霧抑塵系統”,并在生產輸送過程中的所有產塵點位配備102臺高效收塵器,確保無煙塵擴散,形成“封閉+抑塵+收塵”立體防控網絡,實現無組織排放全流程管控。
此外,在清潔運輸領域,項目實現三重創新突破。一是石灰石零塵輸送。投資1.9億元建成1.2公里地下輸送廊道,實現每日1萬余噸石灰石全電運輸,終結礦區至廠區的揚塵污染。二是水運主導降碳。煤炭等原材料通過水運抵達碼頭,水泥銷售船運占比達84%。三是陸運強制清潔化。針對行業難題,強制要求成品運輸100%采用國六/新能源車輛,通過智能門禁系統嚴格識別合規車輛,實現運輸環節綠色轉型。
智慧賦能:構建環境智能一體化管控平臺
生產線構建的環境智能一體化管控平臺,讓智慧管控充分發揮效能。
該平臺集成五大核心功能模塊,可以實時監測窯頭、窯尾、煤磨、水泥磨等主排放口數據及設備參數,精準計算并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;動態追蹤抑塵設備運行狀態,多維度追溯歷史數據;監控原材料/水泥/熟料清潔運輸總量與占比,智能管理國六及新能源車進廠門禁,并與交通部門實時聯動;實時監管洗車平臺與清掃車運行,自動沖洗出廠車輛保障潔凈;同時,還能通過TSP及空氣微站監控廠區環境,濃度異常實時報警并快速處置。
有了智慧平臺的助力,推動環保管理實現從“人工巡檢”到“智能預警”的跨越,全面促進管理能力向高端化、精細化、智能化躍升。
宜城南方的轉型實踐,為水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。企業將綠色低碳作為核心戰略,通過產能整合減量置換,投資建設技術領先、環保一流的現代化生產線,確保超低排放穩定達標且經濟高效;通過建設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,整合環保全要素數據,實現智能預警、精準管控、高效決策,大幅提升管理效能。同時,前瞻布局協同處置、替代燃料、光伏發電、儲能及生態修復,積極探索構建循環經濟生態圈。
展望未來,宜城南方將聚焦“三個深化”,即深化數智創新,培育新質生產力,向智能化要效益;深化環保創新,鞏固超低排放成果;深化模式創新,加快探索實踐“水泥窯協同處置替代燃料+綠電應用+生態修復”的產業共生模式,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標桿。
目前,宜城南方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已經并網發電,裝機容量4.26MW,年發電量約530萬kW·h,相當于節約6513.70噸標準煤;已預留固廢協同處置場地,未來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實施后,計劃年處理污染土壤12萬噸、污泥5.5萬噸、一般工業固廢2.5萬噸,生物質秸稈2.6萬噸,替代燃料10萬噸,氣化渣3萬噸,實現年節約標煤5.42萬噸,CO2減排13.98萬噸。(無錫市生態環境局)